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9的博文

虛靈

茫茫太虛, 遍布靈能。 滋潤萬物, 養育百靈。 人若負陰, 即可抱陽。 虛虛空空, 自然成功。 (梁針灸寫於2017年6月)

《黃帝內經》論天目

1,《素问----本病论》 (1),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 上丹田 ,在帝 太一 帝君泥丸宫下。 【注】 上丹田,亦即泥丸宫,即天目所在。 晋朝名医葛洪指出:“或在人两眉闲,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 元朝《修真十书》也说:“夫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 太一神,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原为先秦时期代表宇宙元气的神祇。古代典籍里记载的“泰氏”、“太皇”、“泰一”、“泰皇”、“泰壹氏”等,均与太一有关。 [1] 【译文】 2,《素问----五阅五使》 (2),歧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 明堂 ,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理。 (3),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歧伯曰:五官已辨, 阙庭 必张,乃立 明堂 , 明堂 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馀,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4),歧伯曰:五官不辨, 阙庭 不张,小其 明堂 ,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5),黄帝曰:五色之见于 明堂 ,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3,《素问----疏五过论》 (6),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 明堂 ,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5,《素问----官能》 (7),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 明堂 ,各处色部,五藏六府。 6,《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8),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 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稾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

用與棄

人之器官,受之父母,用之則活,棄之則廢。 過用則虛,虛則邪侵,邪侵則病。如人兩目,過視則病。 廢用則萎,萎則若無,若無則以為不存。如人天目,世人多以為不存,蓋廢用久矣!

現代中醫與道醫的區別

【按:如果一個中醫師不相信世界上有神,那麼他就無法知道中醫的本源在哪裡,很多超常的中醫手段,基本上與他無緣。】 中醫來源於道家,或者準確地說,中醫來源於道家的先祖。現在中國中醫大學的教材《中醫基礎理論》,70%--80%內容都來自於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另外還有一門大學課程《黃帝內經選讀》,是對節選的《黃帝內經》章節用現代文進行解讀,同時,解讀的內容,大約只佔原書的不到5%。但是《黃帝內經》只是道家的一本典籍,醫術只是道家的很小一部分。 有幾種觀點,否定中醫來源於道家。 第1種觀點,他們認為中醫不是來源於道家,而是來源於古代的巫醫,在古代,巫醫不分,所以古代的”醫“字寫成”毉“。其實,古代的巫師都是練習氣功的,而且練習高級氣功可以通靈。在古代,修煉氣功,都是道家的,只是沒有道家這個名字而已。道家的名字,是後人給先秦時代諸子百家起的名字之一,但是並不等於說,在道家的名字確立之前沒有人修煉氣功。同時,在諸子百家的名字確立之後的2500年,民間懂巫術的人基本上都歸類為道家。而且,歷史記載,很多道家的人都會巫術。 還有第2種觀點,他們既否定中醫來自於道家,同時也否定中醫來自中國,理由是: 1,“中醫”的名稱,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才有的,鴉片戰爭的發生,伴隨著西醫進入大清帝國國土,為了與西醫區分,就把當時存在於大清帝國領土內的傳統醫術,稱為“中醫”。 2,“中國”這個名稱,在古代只存在於非正式場合、或者民間場合,而且出現次數很少。只有從中華民國開始,才成為官方的正式詞語。 3,雖然從一些古籍可以看見“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朝,但是周朝離現在大約為3000年,而中國歷史超過5000年,那麽在5000年前----3000年前這段時間,並無史書記載已經出現“中國”一詞。然而中國的傳統醫術,肯定存在起碼5000年。 4,所以,他們的觀點是:中醫來源於大清帝國。 還有第3種觀點,也否認中醫來源於道家。他們認為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醫家、農家等等,如果說中醫來源於道家,還不如說中醫來源於醫家。 其實,在當時,很多人是跨家的。也就是說,同時屬於諸子百家的某兩個家。就好比現代的中醫師,有人修佛,有人修道,有人佛道雙修,有人修基督教,有人什麼也不修,等等。現代的中醫師中,水平最高的是道家的中醫師。在先秦的諸子百家時代,也

何謂道?

修道中的“道”,據我所了解,有3種不同的解釋。看看哪種是最恰當的解釋。 其一,是主流社會的解釋。以下是引自維基百科對道的解釋。 道是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中國哲學的信念之一。 認為道決定了事物「有」或「無」、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是萬事萬物在道協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 其二,是修練界的解釋。道為修練。修為修心,練為練功。修練界包括修道人,修佛人。 其三,是一個外國人(其人為中國通)的解釋。道,其內為“首”,即人的頭腦,意指意念;其邊為部首“辶”,即運行;“首”與“辶”合而為“道”,即打坐時,意念運行的意思。 那麼,哪一種是最適當的解釋呢? 讓我們先看看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的定義: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通觀《道德經》全文和老子學生文子的著作《文子》,可知老子是個氣功大師,《道德經》為老子以修練喻世的文章。老子對“道”的定義,是指在練氣功之中的一種狀態。大體意思是:這種氣功態,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強行把它叫做“道”吧。 因此主流社會對於道的解釋是錯誤的,因為主流社會不練氣功,永遠也無法明白氣功之中的狀態是什麼。就好像男人描繪女人生小孩如何劇痛,瞎子描繪鮮花如何美麗,聾子描繪雷聲如何響震天地,縱使妙筆生花,用盡人類的所有文字,也永遠差之千里,無法形容其真貌。因此,中華文化中,充滿了以道為背景的一些糟粕,比如:為官之道、商道、茶道,等等,以為掛個“道”字就是好東西,其實無非是附庸風雅,欺騙不知道之民眾。 第二種解釋,是合適的。 但是,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更為恰當,因為多數道家氣功是有意念的,多數佛家氣功是無意念的。所以用“道”來形容道家的修練,而不是佛家的修練。 (梁針灸寫於2019年1月)

先秦道家人物及其著作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2,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3,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不明),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4,杨朱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5,文子 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也。老子弟子,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传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人称通玄真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

莊子的氣功

莊子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氣功養生家。其著作中,載有相當數量的氣功養生內容。多為靜功內容。 摘錄部分如下,【】內為備註: 1,《逍遥游》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锺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2,《齐物论》丧我法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1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3,《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4,《人间世》心斋法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5,《大宗师》坐忘法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6,

古人如何訓練眼力?

《列子·汤问第十四》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 甘蝇,是古代的神箭手,只要一张弓,弓声一响,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吓得掉在地上。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艺超过了老师。 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织机的踏板。两年之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习射箭。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清楚,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看其他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心里盘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敌的,不过一人而已;就想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头在飞行途中碰在一起,落到地下,却不扬起灰尘。飞卫的箭先射完了,纪昌还剩下一支。他张弓发箭,飞卫用棘刺的尖端来抵挡迎面而来的飞箭,竟无丝毫差失。 于是,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掉弓,在路上相对跪拜,请求结为父子。他们在胳臂上刻下记号,发誓决不把射箭的技巧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