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3, 2018的博文

解读孙思邈的养生经(3)德为先

通观《要方--养性》、《翼方--养性》和《枕中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 《要方--养性》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 《翼方--养性》则是记录他每天的生活,如何以养性为本。 《枕中方》的自序,也是把养性放在第一位。 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那么,养性中的“性”是什么呢? 就是心性、品德的意思。养性就是修心性,提高品德,多多行善。 在《要方•卷八十一•养性序第一》中写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大意为:能够自我修行心性的人,则内外百病不生,也可以躲过祸乱灾害。擅长自我修行心性的人,可以治未病,即可以预防疾病。擅长自我修行心性的人,即使不吃药也可以长寿,颐养天年。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品德败坏,那么即使有家财万贯,服食玉液金丹也无法挽救他自身的性命。 《黄帝内经》里面也提到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过用则伤人的内脏。 可见,孙思邈所提的养性,与《黄帝内经》所提的七情五志,基本上是同一回事,即修心性,提高品德,節制欲望,才是养生之道的关键。 因此,孙思邈引用三国时期“七林之贤”之一的嵇康的话: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一言以概之,即去除欲望,去除执著心,即可养生长寿。 (梁針灸寫於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