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11, 2018的博文

《黃帝內經》脾病因由2

《金匮真言论》 1,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2,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阴阳应象大论》 1,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2,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经脉别论》 1,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2,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梁針灸寫於2018年8月)

《黃帝內經》脾病因由1

《生气通天论》 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2,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金匮真言论》 1,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2,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阴阳应象大论》 1,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2,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灵兰秘典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五藏生成》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平人气象论》 1,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2,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经脉别论》 1,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2,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藏气法时论》 1,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甘以缓之。 2,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3,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4,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飱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宣明五气》 1,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2,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太阴阳明论》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