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本草綱目》 朴硝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朴硝 》

(《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芒硝、《嘉》马牙硝。

【释名】硝石朴(《别录》)、盐硝(《纲目》)、皮硝。

志曰︰硝是本体之名,石乃坚白之号,朴者未化之义也。以其芒硝、英硝皆从此出,故曰硝石朴也。

时珍曰︰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诸物,故谓之消。生于盐卤之地,状似末盐,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盐硝、皮硝之称。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神农本经》只有朴硝、硝石,《名医别录》复出芒硝,宋《嘉本草》又出马牙硝。盖不知硝石即是火硝,朴硝即是芒硝、马牙硝,一物有精粗之异尔。诸说不识此,遂致纷纭也。今并芒硝、牙硝于一云。

【集解】《别录》曰︰朴硝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采无时。色青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又曰︰芒硝,生于朴硝。

曰︰朴硝中炼出,形似麦芒,号曰芒硝。

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炼之,令减半,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生,故谓之芒硝也。又有英硝者,其状若白石英,作四、五棱,莹澈可爱,主疗与芒硝同,亦出于朴硝,其煎炼自别有法,亦呼为马牙硝。

宗奭曰︰朴硝是初采得一煎而成者,未经再炼,故曰朴硝。可以熟生牛马皮,及治金银有伪。芒硝是朴硝淋汁再炼者。

时珍曰︰硝有三品︰生西蜀者,俗呼川硝,最胜;生河东者,俗呼盐硝,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硝。皆生于斥卤之地,彼人刮扫煎汁,经宿结成,状如末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故《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硝,如冰如蜡,故俗呼为盆硝。齐、卫之硝则底多,而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者是也。川、晋之硝则底少,而上面生牙如圭角,作六棱,纵横玲珑,洞澈可爱,《嘉本草》所谓马牙硝者是也。状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则通名朴硝也。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硝。以二硝置之风日中吹去水汽,则轻白如粉,即为风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则为玄明粉。陶弘景及唐宋诸人皆不知诸硝是一物,但有精粗之异,因名迷实,谬猜乱度,殊无指归。详见硝石正误下。朴硝(《本经》)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苦、辛,大寒,无毒。炼白如银,能寒能热,能滑能涩,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年不变。

权曰︰苦、咸,有小毒。

时珍曰︰《别录》所列神化之说,乃硝石之功。详见硝石下。

之才曰︰大黄、石苇为之使,恶麦句姜。张从正曰︰畏三棱。

【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本经》)。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别录》)。疗热胀,养胃消谷(皇甫谧)。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甄权)。通泄五脏百病及症结,治天行热疾,头痛,消肿毒,排脓,润毛发(大明)。芒硝(《别录》)

【气味】辛、苦,大寒,无毒。

权曰︰咸,有小毒。

【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别录》)。下瘰癧黄胆病,时疾壅热,能散恶血,堕胎,敷漆疮(甄权)。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马牙硝 》

(宋《嘉》)

【气味】甘,大寒,无毒。

时珍曰︰咸、微甘。即英硝也。

【主治】除五脏积热伏气(甄权)。末筛点眼赤,去赤肿障翳涩泪痛,亦入点眼药中用(大明)。功同芒硝(时珍)。

【发明】成无己曰︰《内经》云︰咸味下泄为阴。又云︰咸以软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气坚者以咸软之;热盛者,以寒消之。故张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也。

好古曰︰本草云︰朴硝味辛,是辛以润肾燥也。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软坚也。其义皆是。本草言芒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大黄引之,直入大肠,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俱安。《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之谓欤?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总主大小便难。溺涩秘结,俱为水少火盛。

《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使也。

元素曰︰芒硝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月不可用,余皆无妨。

宗奭曰︰朴硝是初得一煎而成者,其味酷涩,所以力紧急而不和,治食不消,以此荡逐之。芒硝是朴硝淋过炼成,故其性和缓,故今多用治伤寒。

时珍曰︰朴硝澄下,硝之粗者也,其质重浊。芒硝、牙硝结于上,硝之精者也,其质清明。甜硝、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也。故朴硝只可施于卤莽之人,及敷涂之药;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张仲景《伤寒论》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义也。硝,禀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唐时,腊月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者,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中的尔。



【附方】旧十七,新一十五。紫雪︰疗伤寒温疟,一切积热烦热,狂易叫走,瘴疫毒疠,猝死香港脚,五尸五疰,心腹诸疾,疠刺切痛,解诸热毒,邪热发黄,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小儿惊痫百病。黄金一百两,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各三斤。捣碎,水一斛,煮四斗,去滓;入犀角屑、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各五两,玄参(洗焙)、升麻各一斤,甘草(炒)八两,丁香一两,入前汁中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炼朴硝十斤,硝石三十二两,于药汁中,微火煎之,柳木不住搅,至水汽欲尽,倾木盆中。待欲凝,入麝香一两二钱半,朱砂末三两,搅匀,收之。每服一、二钱,凉水服。临时加减,甚者一两。(《和剂局方》)

红雪︰治烦热,消宿食,解酒毒,开三焦,利五脏,除毒热,破积滞。治伤寒狂躁,胃烂发斑,温瘴香港脚,黄胆头痛,目昏鼻塞,口疮喉痹,重舌肠痈等病。用川朴硝十斤(炼去滓),羚羊角(屑)、黄芩、升麻各三两,人参、赤芍药、槟榔、枳壳(麸炒)、生甘草、淡竹叶、木香各二两,木通、栀子、葛根、桑白皮、大青、蓝叶各一两半,苏方木六两。并锉片。水二斗五升,煎至九升,去滓,滤过煎沸;下硝不住手搅,待水汽将尽,倾入器中;欲凝,下朱砂一两,麝香半两,经宿成雪。每服一、二钱,新汲水调下。欲行,则热汤化服一两(《和剂方》)

碧雪︰治一切积热,天行时疾,发狂昏愦,或咽喉肿塞,口舌生疮,心中烦躁,或大小便不通,胃火诸病。朴硝、芒硝、马牙硝、硝石、石膏(水飞)、寒水石(水飞)各一斤,以甘草一斤,煎水五升,入诸药同煎,不住手搅,令硝熔得所;入青黛一斤,和匀,倾盆内,经宿结成雪,为末。每含咽,或吹之,或水调服二、三钱。欲通利,则热水服一两。(《和剂局方》)



凉膈驱积︰王山人甘露饮︰治热壅,凉胸膈,驱积滞。蜀芒硝末一大斤。用蜜十二两,冬加一两,和匀,入新竹筒内,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满。却入炊甑中,令有药处在饭内,其虚处出其上,蒸之。候饭熟取出,绵滤入瓷钵中,竹篦搅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卧时含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即多服之。(刘禹锡《传信方》)

乳石发动烦闷︰芒硝,蜜水调服一钱,日三服。(《圣惠方》)

骨蒸热病︰芒硝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良。(《千金方》)

腹中痞块︰皮硝一两,独蒜一个,大黄末八分。捣作饼。贴于患处,以消为度。(邵氏

《经验方》)

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膈︰马牙硝一两,吴茱萸半斤。煎汁投硝,乘热服之。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立效。窦群在常州,此方得效也。(《经验方》)

关格不通,大小便闭,胀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芒硝三两,泡汤一升服,取吐即通。(《百一方》)

小便不通︰白花散︰用芒硝三钱,茴香酒下。(《简要济众方》)

时气头痛︰朴硝末二两,生油调涂顶上。(《圣惠方》)

赤眼肿痛︰朴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收点。(《简便方》)

风眼赤烂︰明净皮硝一盏。水二碗煎化,露一夜,滤净澄清。朝夕洗目。三日其红即消,虽半世者亦愈也。(杨诚《经验方》)

退翳明目︰白龙散︰用马牙硝光净者,浓纸裹实,安在怀内着肉,养一百二十日,研粉,入少龙脑。不计年岁深远,眼生翳膜,远视不明,但瞳人不破散者,并宜日点之。(《经验方》)

诸眼障翳︰牙硝十两,汤泡汁,浓纸滤过,瓦器熬干,置地上一夜,入飞炒黄丹一两,麝香半分。再罗过,入脑子。日点。(《济急仙方》)



逐月洗眼︰芒硝六钱。水一盏六分,澄清。依法洗目,至一年,眼如童子也。正月初三,二月初八,三月初四,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四,七月初三,八月初一,九月十三,十月十三,十一月十六,十二月初五日。(《圣惠方》)

牙齿疼痛︰皂荚浓浆,同朴硝煎化,淋于石上,待成霜。擦之。(《普济方》)

食蟹龈肿︰朴硝敷之,即消。(《普济方》)

喉痹肿痛︰《外台》︰用朴硝一两,细细含咽,立效。或加丹砂一钱。气塞不通,加生甘草末二钱半,吹之。小儿重舌︰马牙硝涂于舌上下,日三。(姚和众)口舌生疮︰朴硝含之,良。(孙真人方)

小儿鹅口︰马牙硝,擦舌上,日五度。(《简要济众》)

豌豆毒疮未成脓者。猪胆汁和芒硝末涂之。(《梅师》)

代指肿痛︰芒硝煎汤渍之。(《圣惠方》)

火焰丹毒︰水调芒硝末涂之。(《梅师》)

一切风疹︰水煮芒硝汤拭之。(《梅师》)

漆疮作痒︰芒硝汤,涂之。(《千金》)

灸疮飞蝶︰因艾灸火疮痂退落,疮内鲜肉片子,飞如蝶状,腾空飞去,痛不可言,是血肉俱热,怪病也。用朴硝、大黄各半两。为末。水调下,微利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妇人难产︰芒硝末二钱,童子小便温服,无不效者。(《信效方》)

死胎不下︰方同上。丰城曾尉有猫孕五子,一子已生,四子死腹中,用此灌之即下。又治一牛亦下。(《信效方》)

女人扎足︰脱骨汤︰用杏仁一钱,桑白皮四钱。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朴硝五钱,乳香一钱,封口煎化。置足于上,先熏后洗。三日一作,十余次后,软若束绵也。(《闺阁事宜》)

风化硝

【修治】时珍曰︰以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汽,自成轻飘白粉也。或以瓷瓶盛,挂檐下,待硝渗出瓶外,刮下收之。别有甜瓜盛硝渗出刮收者,或黄牯牛胆收硝刮取,皆非甜硝也。

【主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肺解暑。以人乳和涂,去眼睑赤肿,及头面暴热肿痛。煎黄连,点赤目(时珍)。

【发明】时珍曰︰风化硝甘缓轻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

《· 金石之五 卤石类二十种,附录二十七种 ·· 玄明粉 》

(《药性》)

【释名】白龙粉。

时珍曰︰玄,水之色也。明,莹澈也。《御药院方》谓之白龙粉。

【修治】时珍曰︰制法︰用白净朴硝十斤,长流水一石,煎化去滓,星月下露一夜,去水取硝。每一斗,用萝卜一斤切片,同煮熟滤净,再露一夜取出。每硝一斤,用甘草一两,同煎去滓,再露一夜取出。以大沙罐一个,筑实盛之,盐泥固济浓半寸,不盖口,置炉中,以炭火十斤,从文至武之。待沸定,以瓦一片盖口,仍前固济,再以十五斤顶火之。放冷一伏时,取出,隔纸安地上,盆覆三日出火毒,研末。每一斤,入生甘草末一两,炙甘草末一两,和匀,瓶收用。

【气味】辛、甘,冷,无毒。

【主治】心热烦躁,并五脏宿滞症结(甄权)。明目,退膈上虚热,消肿毒(大明)。

【发明】杲曰︰玄明粉,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去胃中之实热,荡肠中之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耳。

《玄明粉传》曰︰唐明皇帝闻终南山道士刘玄真服食多寿,乃诏而问之。玄真曰︰臣按《仙经》,修炼朴硝,号玄明粉,只服此方,遂无病长生。其药无滓性温,阴中有阳,能除一百二十种疾。生饵尚能救急难性命,何况修炼长服。益精壮气,助阳证阴。不拘丈夫妇人,幼稚襁褓。不问四时冷热。一切热毒风冷,癖气胀满,五劳七伤,骨蒸传尸,头痛烦热,五内气塞,大小肠不通,三焦热淋,疰忤,咳嗽呕逆,口苦舌干,咽喉闭塞,惊悸健忘,营卫不调,中酒中,饮食过度,腰膝冷痛,手足酸痹,久冷久热,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目昏眩晕,久视无力,肠风痔病,血不调,妇人产后,小儿疳气,阴毒伤寒,表里疫疠。此药久服,令人悦泽,开关健脾,驻颜明目,轻身延寿,功效不可具载。但用一两,分为十二服,临时酌量加减。似觉壅热伤寒,头痛鼻塞,四肢不举,饮食不下,烦闷气胀,须通泻求安者,即看年纪高下,用药二钱半或半两,以桃花煎汤下为使,最上;次用葱汤下;如未通,以沸汤投之即效。或食诸鱼藕菜饮食诸毒药,用葱白汤调服二钱,毒物立泄下。若女人身怀六甲,长服安胎生子,亦无疮肿疾病。若要微畅不闭塞,但长服之,稍稍得力,朝服夕应,不搜刮人五脏,怡怡自泰。其药初服时,每日空腹,酒饮茶汤任下二钱匕,良久更下三钱匕。七日内常微泄利黄黑水涎沫等,此是搜淘诸疾根本出去,勿用畏之。七日后渐知腹内暖,消食下气,长服除故养新,气血日安。用大麻子汤下为使,惟忌苦参。详见《太阴经》中。

好古曰︰玄明粉治阴毒一句,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

震亨曰︰玄明粉火而成,其性当温。曰长服久服,轻身固胎,驻颜益寿,大能补益,岂理也哉?予亲见一、二朋友,不信予言而亡,故书以为戒。

时珍曰︰《神农本草》言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盖方士窜入之言。后人因此制为玄明粉,炼多遍,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服之,是速其咎矣。

【附方】新三。

热厥气痛︰玄明粉三钱,热童尿调下。(《集简方》)

伤寒发狂︰玄明粉二钱,朱砂一钱。末之。冷水服。(《伤寒蕴要》)

鼻血不止︰玄明粉二钱,水服。(《圣济》)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

彭祖介绍: 彭祖, 姓篯名铿。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彭祖经》原文: 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 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采女条“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

人在临终时会出现的六道现象

人去世8-16小时内,神识逐渐离开躯体,此时逝者的感觉宛如老牛剥皮,异常痛苦,一丝轻微的触碰都会令逝者如千刀万剐,生大愤怒,一般8小时后神识完全离开,此时方可搽试、换衣、化装等,也有少数人16小时后才会完全离开...  人去世后全身冰冷,但唯独有一个地方发热,8-16小时神识离开躯体后可触摸判断出逝者投生去那一道: 脚心发热:地狱      膝盖发热:畜生      腹部发热:鬼道(人死后大部分腹部发热)      胸口发热:人道      眉心发热:天道      此为五道,因阿修罗五道皆含有,共称六道。      顶门发热:往生佛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身体柔软如棉、头顶门发热、面色红润、散发檀香(此香非人间那种,但可清楚闻到),火化后有舍利子或舍利花。     念佛人此种瑞相全国各地无数,有心想见的人皆可亲见。事实胜于雄辩,阿弥陀佛!     病人临终时,家属勿在病人面前相对而视,以免病人生起爱恋之情。如家人信佛,念佛时切不可带着哭泣的音调,以免病人引起悲伤之心,而失去正念也。家属万万不可哭泣,致增情爱牵连烦恼痛苦,甚或使病人因刺激而生嗔恨心,因嗔恨心而堕恶趣,岂不贻误往生大事么!病人临终前后,若有食酒肉五辛者,不可走近病人前,否则病人易失正念,会堕三恶道的。     病者气绝之后,以神识尚未离去,仍然是有知觉的。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方算死亡。在气绝之后,神识未去之前,心灵正是很痛苦的时刻。且有因感伤往事而流泪的,亦有因贪恋世间情爱子孙财宝而难割难舍的,或有因心愿未了竟遽然离世而悲伤苦恼的,复有因冤屈未伸而不甘瞑目的,故此时此刻,正是悲苦交集。  若又被搬动,又闻哭声,岂不更使将去未去的心灵,受极大的刺激,生者能这样忍心害理吗?世人不知,认为气绝就是死亡,往往因这种误解而铸成大错,病者家属及孝顺子女,不可不知也。以一般错误举动来说,只要病人一断气,马上就悲哀啼哭,或抚搂病人而嚎啕,或任意搬动强其正寝,或趁身体未冷先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强心针,或注射防腐剂,或方断气立即被送太平间,或当天被移殡仪馆。或更有两三天即行火葬者。这些残忍举动,对神识未去仍有知觉的病人,可算受尽惨毒虐待了。生者所行...

聯係我們

中药、针灸、气功、电疗、推拿、火罐、刮痧、养生 药到病除非最好, 不药而癒是至高。 工作地址1:(需要预约) 2415 Pasadena Ave, #E, Los Angeles, CA 90031 工作地址2:(需要预约) 1227 W Valley BL, #207, Alhambra, CA 91803 电话: 梁先生 陆二鹿--酒妻妻--似鹿铃鹿 (如果未接电话,是因为工作忙。请发信息。)

《内经图》1詳解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

《黄帝内经》論艾灸

《黃帝內經》有20幾篇文章,共79處描寫艾灸。 現按照分類敘述如下: 1,出處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意譯】: 北方之地,天寒地凍風寒,當地居民喜好野外居住,以乳為食,因此臟腑寒冷,易生脹滿的病症,治療方法應該以艾灸為宜。因此,艾灸,是從北方傳播過來的。 2,功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黃帝內經•靈樞•官能》 【意譯】: 針刺的作用不能達到病灶位置,以致無法根治疾病的時候,最適合用艾灸的方法。 3,治法 即艾灸的治病方法,因為數量太多,不一一列舉。 (梁針灸寫於2018年1月)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昨天,红厨网为大家介绍了大米的分类、挑选和品种(点击标题回顾:《原来大米还有这么多种!长见识了!》)。其实,除了大米,还有很多品种的谷类值得使用。那么今天,就继续为大家介绍几种特色谷类,以供大家对比参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米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还可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大米高,而且富含复合维他命B、钙、钾、纤维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部分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具有有清热解渴,滋阴、补脾肾、滋补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即大家所熟悉的红曲米,是在大米中液体深层红色霉菌发酵精制而成的一种大米。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 红米营养也十分丰富,其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要比大米高出0.5-3倍,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甾醇以及胡萝卜素等成份,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红米既可作饭粥,可作汤羹,可用于调和菜肴色泽,还可加工成风味小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又名乌米、黑粳米,古代是专供内廷的贡米,有“黑珍珠” 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 黑米粥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贡米”和“药米”。 用黑米煮出的米汤和粥色泽似墨,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用作主食,也十分美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是水稻的一个品种,属于糯米类,别名“紫糯米”、“接骨糯”,俗称“紫珍珠”,素有“米中极品”之称,民间...

董洪涛:“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1 “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

标准体重的荒谬

 很多人为了减肥,经常把现代科学与西医定义的标准体重作为指标,在他们的心目中,如果自己的体重,符合这个所谓的标准体重,就万事大吉了,以为自己安全上岸了,不必担心因为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了。 殊不知,自己中了现代科学和西医体系的毒。 这还不要紧,即使连西医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西医师真是误己误人啊,因为自己也被洗脑了,所以连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无法确保身体健康,何况病人? 为什么,西医师也中了现代科学和西医体系的毒呢? 请听我解释: 因为现代科学和西医体系,它们的统计方法,是认为世界上多数人的体质是健康的,就以他们为统计大数据。最后通过数学公式,得出人体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的参考。 其实就是如同用筛子晒黄豆一样,使用不同口径筛眼的筛子,把较大直径的黄豆和较小直径的黄豆,剩下的黄豆,卖相比较好,就可以拿去出售。 把那些所谓偏重,和偏瘦的人去掉,剩下的人,就可以作为统计数据,计算出人体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其实,世界上多数的人,从小到大,吃的很多食物,都是有毒的。反应到人体的体重上,体重就是错误的。 身体之所以重,是因为毒素太多。 我们吃的食品,在超市买的,90“%”以上是有毒的。 这几年,印度的神童阿南德因为预言了这次大瘟疫,闻名于世。他也说,社会上出售的食品,90“%”以上是有毒的。 不仅仅如此,即使食品是健康的,烹调方式不对,也会造成毒。 当把身体里面的毒素排出去之后,人的体重就会极速下降。 就如一瓶未开盖的矿泉水,纯净无暇。 但是往里面添加很多盐,糖,味精,鸡精,,等等杂物,这瓶矿泉水的体积,并没有变化。 但是,这瓶水已经不干净了。或者说,这瓶水有病了。 当把这些杂物想办法过滤出去,这瓶矿泉水有恢复了干净,或者说,这凭水恢复了健康。 人体减肥,道理相同。 也就是说, 科学和西医体系对于标准体重的定义,严格地说,应该是大家都有病的前提下,多数人的体重范围。 所以呢,科学和西医犯了很大的错误。不仅仅在误导全世界的人民,连西医体系内的西医师都自己被蒙骗而不知道错。 【梁针灸写于2024年7月2日】

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图

“七轮”之说源于印度瑜伽知识,是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的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家,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的理论之中。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以下是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 由下而上,它们分别是: 1 根轮 (纯真轮、海底轮、纯真轮、密轮),暗红色,形状像四个花瓣-----------(会阴穴) 2 腹轮 (真知轮、水轮),橘色,形状莲花十瓣-------------下丹田,气海穴(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 3 脐轮 (正道轮),黄色的,形状是十二块花瓣-----(神阙穴),即肚脐 4 心轮 (仁爱轮),绿色的,形状是八个花瓣-------(膻中穴) 5 喉轮 (大同轮),蓝色的,形状是十六个花瓣---------------无 6 额轮 (宽恕轮、眉心轮、月轮、第三只眼、宽恕轮),紫色,---------(印堂穴),天目,眉间 7 顶轮 (梵天轮、自觉轮)---------------(百会穴) 3脉 中脉,在脊椎中央--------道家没有对应的经络,但是脊椎前有任脉,脊椎后又督脉 左脉-------- 右脉--------

2200年前的气功书籍:《引书》

原标题:导引第一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 【摘要】公元前186年入土的张家山汉简《引书》是已知最早的导引气功专著。该书和马王堆导引帛画珠联璧合,表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年导引已经在华夏大地广为普及。《引书》开创了导引学“一病一法”的体例,九百余年以后第一部由官方出版的导引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完全与之相同。《引书》也使《黄帝内经》中部分被删除的内容重见天日。 【关键词】引书 导引学 体例 黄帝内经 【Abstract】Yin-Shu (the book of Daoyin ) is the most earliest known Daoyin ( Qigong )monograph. Yin-Shu is a Han bamboo slip which is interred at B.C. 186.  Yin-Shu and Mawangdui silk painting making a perfect couple indicates that Daoyin ( Qigong ) was spread widely at the end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Yin Shu creates the Qigong monograph style of “one remedy of one malady ”.  the first official Daoyin monograph Various pathogenic designate theory published 900 years later retained this style. Yin-Shu also include some deleted contents in Huang-di-nei-jing.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湖北省江陵张家山清理了编号为二四七的汉墓,在随葬品中发现了1236枚竹简,竹简堆叠的次序从上至下是《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等,涉及了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脉学、导引学、数学、军事理论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