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

导  读
天物太极如何相应?气机升降圆运动如何转起来?

天 物 太 极 相 感

朱熹有一句话“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吴瑭把它推导到药物具体部位的升降:“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这个芦指的是芽,植物的芽。这个木也指的是木本植物。我把他这段文字画成太极图。


物物有一太极

芽处在下面,“生”,然后再往上是“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我们印证一下,比如芽主生,如麦芽、谷芽在古代经常用来疏肝。芽有生发之意,比如镇肝熄风汤里有麦芽,目的是疏肝。

那镇肝熄风汤为什么不用柴胡疏肝?这个方用于肝阳上亢。患者本身就阳亢,柴胡升得太厉害,所以我只能用麦芽轻微升一下。为什么肝阳上亢需要疏肝?别忘了,肝有一个生理特征:喜条达恶抑郁。把它的肝阳潜下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生理特性,它不喜欢太压抑,所以用麦芽有助于升发。

接着来看干枝叶。比如有一味药叫紫苏,苏叶发散风寒,苏梗行气和中,苏子降气平喘。同一株植物,枝、叶、子不同。我们再看解表药之中,如治疗感冒的药,不是花就是叶,根茎果实不多用。

我们再看补益药。补益药大部分是什么?根茎、果实,还有动物药。教材里的补益药没有一味是花。因为花是发散的,叶只有淫羊藿一味,可以用全草。

很多人说中医以形补形不对。而关于以形补形,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会深入论述,这完全经得起概率统计。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一个个论证。

中药从四气象、味象、升降象、部位象、形态象、时间象、地理象这几个角度看,现代的中医教材偏离古代中医学最多的是中药。现代的教材讲中药只讲四气五味。

柴胡

比如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和解少阳,全部是功效,而不是药理。药理是指它为什么升举阳气,为什么和解少阳……都没有涉及。其实古代是有的,尽管不算完善。现在挺可悲的一点就是,随便翻开一本中药药理学,全部是中药西理学。我们本来有这个阵地却不占领,那人家西医就占领了。

学中药,这样学实际上比我们的教材立体得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中药教材教的是平面中药,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初学者好学。比如列出一二三四功效,但一到临床你就懵了。碰到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你打开活血化瘀那些药的介绍,满眼都是“活血化瘀”四个字,选哪一个?无从下手,因为你没有标准。而古代有,尽管它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完善。标准就在这里:取象。

再把这个框架补充完整一点。



太极-四象-卦象-五行时空图

南方夏天中午,半夜冬天北方,然后东方春天早上,这些在上篇讲过了,现在加上卦。四个方位分别加上离卦、坎卦、震挂、兑卦。从阴阳角度看中医比较粗,从四象相对细了,从八卦看更细,厉害的可以深入到六十四卦。

气 机 升 降 圆 运 动

现在圆运动很火,那我们就讲讲圆运动。圆运动画成图就是这样。


气机升降圆运动

心肾是一对:心火应该下来温肾水,肾水应该上去制约心火。
脾胃是一对: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
肝肺是一对: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之前我们提到四象:心为太阳,肾为太阴。太阳,阳气多;太阴,阴气多。反过来,太阳阳气多意味着阴不够,太阴阴气多意味着阳不足。这两个是阴阳偏差最大的,怎么办?所以要平衡,互补。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意思是互补。很多人以为中医讲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见得。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阳多的,但是我可以让身体可以在整体中保持平衡。那思路如何?互相借用。肝少阳是升的,肺少阴是降的,一个升一个降,肝升肺降相互借。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这个理念怎么用?

1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一组,心肾相交启升降。黄元御特别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而圆运动也强调这个。但气机升降有运动,它的源动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肾,尤其是肾。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代中医教材说心火下来温肾水,肾水上去制约心火。可有个问题它却没说,别忘了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水本来就向下,凭什么你说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为什么说下就下?水怎么上去,火怎么下来?
心肾相交太极图

离卦是火,代表太阳。看图中离卦的卦象,它是两阳一阴,表示阳多阴少,但是阳中有阴;坎卦是水,两阴一阳,阴中有阳。你明显看出它比四象更细了。升降源动力在哪里?坎中之阳,就是肾阳。以肾阳为源动力,把肾阴蒸发上去,这种离中之阴多了,心火才能降。

这个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既济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上坎下离,也就是说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济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济卦。为什么叫未济?

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这个不平衡,并不能在互用之中达到平衡。而既济卦,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下面的火能够蒸腾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够制约下面的火,能互补。

我们再看一下,离卦两阳一阴,坎卦两阴一阳,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在未济状态不能互补,但是在既济状态,水火有交感,可叠加,两个卦加起来三阴三阳。彼此的多余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

道家练功就是玩这个卦,水火既济。意念如火,意念往下意守丹田,上面的火自然下来了,蒸腾下面的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般的人,其实多半是未济或者是半未济,主要表现是失眠。水火未济,心肾不交分几种:

心火旺加肾阴虚
心火旺加肾阳虚
心火旺加肾阴阳两虚

这几个组合的表现不完全一样,用的方也不一样。

所以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所以说为什么火神派那么重视肾阳,不是没有道理的。

2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二组,脾升胃降气枢转,现在这个思路用得好不好?其实用得一般。比如脾虚下陷,常常用补中益气汤,胃有问题就用陈夏六君子。有升的问题我就升,你有降的问题我就降。这样对不对?这种是第一层次的运用。

第二层次是即使没有明显的脾升胃降的问题,我还是利用它。比如心肾不交是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刚才讲了心肾不交至少有几个模型,我们教科书提得最多的一种模型是心火旺加肾阴虚。

其实在广东这种模型不多,广东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肾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最简单的一个方是交泰丸,只有两个药: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是苦的,能降,不但清心还能降火;而肉桂既温肾阳,又引火归元。

如果一个病人来了,开交泰丸,就两味药。病人不答应了,医生你应付我,就开两味药。·我最常用是加两个药:白术、茯苓。这是不是因为广东湿,所以补脾祛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黄连寒,这样可以护住脾胃。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白术是燥湿的,把水燥化是上升的,白术偏升。茯苓是利水渗湿的,渗是利尿,偏降。这样白术茯苓就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小升降。按照黄元御的说法,脾胃的小升降就能带动心火下来,肾水上去。

也就是说气机升降的几个元素是互动的,不是说心肾是心肾,脾胃是脾胃。

此外脾胃升降带动水火升降,这个现象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黄婆,黄婆卖瓜的黄婆,黄婆是什么?黄婆在古代是一个职业,就是媒婆。心肾不交相当于牛郎不能会织女,需要一个中介,脾胃升降就是中介。所以脾升胃降不一定要出现脾不升胃不降才能用,我可以主动地用它来枢转其他地方。

3
肝升肺降外翼旋

第三组,肝升肺降。只讲一个: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剂里有柴胡。明明是脾气虚不升,应该用黄芪升脾胃,升麻升脾胃。为什么用柴胡?

柴胡也升阳,但升的不是脾胃,升的是肝阳。

这样脾在中间升,柴胡在外围升。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中间的圆力矩很短,加一个柴胡在外围帮助你升,力矩更长。这样就肝升帮助脾升。同样是升的元素,你可以利用,这是第一种用法。

第二种,现在太多人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最常见大概几个方面,一个是四逆散。若四逆散不够力,就用柴胡舒肝散。如果肝气容易犯脾胃,就用逍遥散。若肝郁化火,用加味逍遥散。但如果仍然动不了,怎么办?你看柴胡疏肝散,已经很够力,仍然疏不动的话,加前胡,前胡是降肺的。肝升肺降是一对,还有一个千万别把中医的升降当作垂直升降,垂直升降的话升妨碍降,降妨碍升。你把它当作转圈,降帮助升,升帮助降,就像骑自行车的脚踏,前面一个一踩下去,后面就翘起来了,所以疏肝你假如不够力,加前胡降肺,帮助它转起来。

假如这个轮失转,大概有几种可能:第一,配偶失谐,配偶就是三对:心肾一对,脾胃一对,肝肺一对。第二,同组离心。什么叫同组,你会发现脾肝肾都是升的,同组,而心肺胃都是降的,同组。同组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

再回到刚才的补中益气汤,用了脾胃的要素;加了柴胡,有了肝胆的要素。假如还升不动怎么办?补肾气,补肾阳。补了肾气,补了肾阳,肾阳可温脾气,温脾阳,多一个助力。这三个要素一起利用。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胃阴虚,用了滋胃阴的药不够力,怎么办?滋肺阴。再不行怎么办?滋心阴。有一味滋阴药用得很广,几乎跟熟地使用率差不多——麦冬。麦冬可以滋心阴,滋肺阴,滋胃阴。熟地用得广是取巧,因为不少滋阴方是从六味地黄丸里加出来的,而麦冬一点都不取巧,出现在不同的方。

同组离心,或交感不再。什么叫“交感”,简单说就像既济卦一样,上面的下来,下面的上去,你看这里心肺在上,在上你就要给我降,肝肾在下就升,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所以交感表达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心肺这一组,肝肾这一组,脾胃这组可以一起考虑。

现在流行的圆运动说法有什么特征?就是很强调脾胃。

转脾胃没问题,但不能把转脾胃扩展到包治百病,这就有问题了。比如无论什么病都转中焦,都用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然后还说我就是最简单的,其他不用学,就学圆运动。按这样推,圆运动也不用学了,就直接用附子理中汤,什么病,附子理中汤搞定。

很多人甚至我的一些学生都问:是不是学完整个圆运动,其他就不用学了。我说中医门派很多,假如原来有100派,圆运动之说,最多是第101派,他不可能包了所有的门派。只要他说学了就包容了中医,那就是假话。我不管你的门派有多大,影响多么好,包括经方派——最大的门派——你确实很牛,但是很牛也不能说,你包了中医。

最简单的,比如说碰到湿温,你从《伤寒论》里面找一个方出来,与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汤比比。经方是很好,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你可能有效,但是不是效果最好?假如不一定是经方效果最好,为什么要坚持我是这个门派的,就非要用我这个门派的方子。

就像一个贼人进了你家,明明用少林功夫打最好,一招制敌。你非要用武当,要打三招,就因为你是武当派的?所以我觉得中医的门派之争,你可以说你喜欢哪个门派,这没问题,但你最好别说我的门派最好。

【潘毅】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

彭祖介绍: 彭祖, 姓篯名铿。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彭祖经》原文: 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 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采女条“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

《内经图》1詳解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

人在临终时会出现的六道现象

人去世8-16小时内,神识逐渐离开躯体,此时逝者的感觉宛如老牛剥皮,异常痛苦,一丝轻微的触碰都会令逝者如千刀万剐,生大愤怒,一般8小时后神识完全离开,此时方可搽试、换衣、化装等,也有少数人16小时后才会完全离开...  人去世后全身冰冷,但唯独有一个地方发热,8-16小时神识离开躯体后可触摸判断出逝者投生去那一道: 脚心发热:地狱      膝盖发热:畜生      腹部发热:鬼道(人死后大部分腹部发热)      胸口发热:人道      眉心发热:天道      此为五道,因阿修罗五道皆含有,共称六道。      顶门发热:往生佛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身体柔软如棉、头顶门发热、面色红润、散发檀香(此香非人间那种,但可清楚闻到),火化后有舍利子或舍利花。     念佛人此种瑞相全国各地无数,有心想见的人皆可亲见。事实胜于雄辩,阿弥陀佛!     病人临终时,家属勿在病人面前相对而视,以免病人生起爱恋之情。如家人信佛,念佛时切不可带着哭泣的音调,以免病人引起悲伤之心,而失去正念也。家属万万不可哭泣,致增情爱牵连烦恼痛苦,甚或使病人因刺激而生嗔恨心,因嗔恨心而堕恶趣,岂不贻误往生大事么!病人临终前后,若有食酒肉五辛者,不可走近病人前,否则病人易失正念,会堕三恶道的。     病者气绝之后,以神识尚未离去,仍然是有知觉的。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方算死亡。在气绝之后,神识未去之前,心灵正是很痛苦的时刻。且有因感伤往事而流泪的,亦有因贪恋世间情爱子孙财宝而难割难舍的,或有因心愿未了竟遽然离世而悲伤苦恼的,复有因冤屈未伸而不甘瞑目的,故此时此刻,正是悲苦交集。  若又被搬动,又闻哭声,岂不更使将去未去的心灵,受极大的刺激,生者能这样忍心害理吗?世人不知,认为气绝就是死亡,往往因这种误解而铸成大错,病者家属及孝顺子女,不可不知也。以一般错误举动来说,只要病人一断气,马上就悲哀啼哭,或抚搂病人而嚎啕,或任意搬动强其正寝,或趁身体未冷先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强心针,或注射防腐剂,或方断气立即被送太平间,或当天被移殡仪馆。或更有两三天即行火葬者。这些残忍举动,对神识未去仍有知觉的病人,可算受尽惨毒虐待了。生者所行...

聯係我們

中药、针灸、气功、电疗、推拿、火罐、刮痧、养生 药到病除非最好, 不药而癒是至高。 工作地址1:(需要预约) 2415 Pasadena Ave, #E, Los Angeles, CA 90031 工作地址2:(需要预约) 1227 W Valley BL, #207, Alhambra, CA 91803 电话: 梁先生 陆二鹿--酒妻妻--似鹿铃鹿 (如果未接电话,是因为工作忙。请发信息。)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昨天,红厨网为大家介绍了大米的分类、挑选和品种(点击标题回顾:《原来大米还有这么多种!长见识了!》)。其实,除了大米,还有很多品种的谷类值得使用。那么今天,就继续为大家介绍几种特色谷类,以供大家对比参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小米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还可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蛋白质含量要比大米高,而且富含复合维他命B、钙、钾、纤维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部分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具有有清热解渴,滋阴、补脾肾、滋补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红米即大家所熟悉的红曲米,是在大米中液体深层红色霉菌发酵精制而成的一种大米。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 红米营养也十分丰富,其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要比大米高出0.5-3倍,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甾醇以及胡萝卜素等成份,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红米既可作饭粥,可作汤羹,可用于调和菜肴色泽,还可加工成风味小吃。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又名乌米、黑粳米,古代是专供内廷的贡米,有“黑珍珠” 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 黑米粥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补血米”、“长寿米”、“贡米”和“药米”。 用黑米煮出的米汤和粥色泽似墨,清香油亮,软糯适口,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用作主食,也十分美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 红米、黑米、绿米、黄米…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紫米是水稻的一个品种,属于糯米类,别名“紫糯米”、“接骨糯”,俗称“紫珍珠”,素有“米中极品”之称,民间...

董洪涛:“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1 “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

孙思邈的养生经(16)摄养枕中方全文

【按】 《摄养枕中方》,唐孙思邈所撰道家养生书。 全书一卷,收入《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另外《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收有《枕中记》一卷,旧题晋葛洪撰,实际上系孙思邈《枕中方》,并误抄入符度仁所纂《修真秘录》的一些内容。二书内容基本相同,惟《枕中方》比《枕中记》多序、自慎章标题及行气、守一章的大部分内容,盖《枕中记》有散佚。全书五章,自慎章论饮食之道,养生的十二多与十二少;禁忌章述守庚申、服药禁忌等;导引章讲按摩、咽液等法;行气章讲保精、行气、服饵三大求仙法;守一章讲守三丹田真一之法。最後有单独成篇的《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另有服麻油法、服巨胜法、服云母三法等服饵法。为研究唐朝道家气功学和养生学的文献材料。 【原文】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於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於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於篇。取其弘益,以贻後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

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图

“七轮”之说源于印度瑜伽知识,是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的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家,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的理论之中。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以下是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 由下而上,它们分别是: 1 根轮 (纯真轮、海底轮、纯真轮、密轮),暗红色,形状像四个花瓣-----------(会阴穴) 2 腹轮 (真知轮、水轮),橘色,形状莲花十瓣-------------下丹田,气海穴(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 3 脐轮 (正道轮),黄色的,形状是十二块花瓣-----(神阙穴),即肚脐 4 心轮 (仁爱轮),绿色的,形状是八个花瓣-------(膻中穴) 5 喉轮 (大同轮),蓝色的,形状是十六个花瓣---------------无 6 额轮 (宽恕轮、眉心轮、月轮、第三只眼、宽恕轮),紫色,---------(印堂穴),天目,眉间 7 顶轮 (梵天轮、自觉轮)---------------(百会穴) 3脉 中脉,在脊椎中央--------道家没有对应的经络,但是脊椎前有任脉,脊椎后又督脉 左脉-------- 右脉--------

道家四秘

 上清四秘是道家上清派推崇的四种养生食物,道人内流通,常人难以知晓。 它们分别是:萝卜,白菜,豆腐,生姜! 这大白菜如果是卷心的白菜,其气有向内收的趋势,散白菜将气往外发散。当代人思虑过多,上热下寒, 大白菜可以将相火从食道往下降,将气往下收敛,又可通肠道。白萝卜可以降气化痰消食。 所以大白菜加萝卜,就相当于黄芩加半夏。 “要想不死,肠中无滓。”这是道家修行的一句话。现在大多数人肠中有许多污滓。而 白菜可刮肠,萝卜可顺气,常吃萝卜白菜,便可以清肠通浊气。 道家常说的辟谷,若没有掌握法门,不可轻易尝试。 生姜 可通神明,孔圣人便有不撤姜食之说。 可解鱼蟹毒,又可温脾阳止呕逆。男子主阳,不可百日无姜。 况且现代人喜欢饮食冰冻饮料瓜果,其恶习是当时快意,却严重伤害脾阳,于养生有大害。故平日每餐少食姜可拨乱反正。 最后一味豆腐呢?是佛家道家恩物,也是我们健康的宝物。《论语》讲“七十可以衣帛食肉。”说明古人饮食谱中蛋白质摄取以豆制品为主,肉食不多。当代农牧业发达,人们食肉过多,造成身体严重偏酸化,还容易臃滞气机,阻碍中焦,许多人脾虚得只能运化粥米之类,却要再填塞肉,满足口腹之欲,却不管肠胃负担。未来十年将是癌症高发期,许多饮食无度的人都是结肠癌肝癌高危人群。万物平等且有灵,我们口中食,是以它物生命以换来。我们吃得是肉,其实是动物的尸体。动物临死前的恐惧悲鸣诸多怨气必然留藏在尸体中,我们咽下口中美食,亦是咽下死亡的怨气,无异于砒霜鸩酒。 自古道家着重性命双修,身体为灵魂的载体,自是要好生爱护。所以 豆腐这清嫩白净之物可满足人们多种蛋白质需要,又可素心安神。 这普通白菜萝卜豆腐生姜被道家称为“上清四秘”且不轻易外传,必有其珍贵意义。食素食,亦是养素心,养素心,即是安神灵,心神得安,即是长生久视之道。 希望有所见闻者,能生善念,发善心,身病心来养,心病身可调,最终得到健康长寿大道~!

艾灸中的“壮”是什么意思?

在关于艾灸的介绍与论述中,尤其是古代的艾灸典籍中,“壮”这个词是经常出现的,它是艾灸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在古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用纸卷起来的艾柱的,而是艾绒捏成一个圆锥形,直接贴在皮肤上,因为灸后使人强壮,所以叫做“壮”。 古代,每点燃一个圆锥形的“壮”,实施一次艾灸称为灸了一壮。现在的一条艾柱,约相当于古代一个圆锥形的“壮”的10倍以上。壮本来指壮年人,在艾灸中用壮来计算施灸的数量,通常也是以壮年人为标准的。   在使用艾灸进行健身或治病时,需要灸多少壮,通常要根据具体的施灸对象情况来决定。对于体质弱的和久病、大病的人,使用的艾炷要小于标准的壮年人,同时灸的壮数也要少;对于体质强和初病、小病的人,使用的艾炷可以大些,灸的壮数也可以多一些。在施灸时,少的有1壮、几壮的,多的有数百壮甚至上千壮的。 朋友们在看一些古代艾灸书籍时,经常会看到一些病的治疗中,一个穴位就要灸五百壮,这么多的壮数可以理解为分多次积累达到的数量。 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把古代书籍中的壮数,除以基数10--20(艾柱质量差,直径小,燃烧不充分,则取10;艾柱质量好,直径大,燃烧充分,则取20。),取个大约数,即为今天的艾柱数目。 举例说明: 我现在常用的南阳五年特级纯艾灸条,金色包装,每条长20厘米,直径18毫米,实测每条艾柱可以燃烧的时间为90分钟,换算成的壮数大约是20壮。90分钟/20壮=4.5分钟/壮,即每4.5分钟,相当于灸1壮。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认为连续灸几百壮,正是发挥灸长时间施加刺激的特长,如我曾看到过一个病例,对于脑瘤病人患处连续施灸长达36个小时,壮数达500壮,成功的使瘤体萎缩变小,所以壮的数量需要在实践中来摸索,对于大病、急病,在身体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壮数多一些,对治疗会有促进作用。 【说明:】以上案例中,壮数500壮,所以需500/20=25根艾柱,每根艾柱燃烧1.5小时,25X1.5=37.5小时,减去过度时间,约为3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