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中药名字的文化内涵

中药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在如此众多的药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分析、研究这些药名,我们可以追寻古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及命名事物的思维方式。

中药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形态、色泽、气味千差万别,产地有东西南北、山泽燥湿之别,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再加以古代传统文化氛围(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外来文化)的熏染、渗透,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化。


从以下从五个方面论述。

★“药”如其名字
据形、色、气味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体察入微,及善用类比形喻的联想。

如“牛膝”,《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再如“贯众”,《本草纲目》云:“此草茎叶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又如“狗脊”,《新修本草》云:“根长多岐,状如狗脊。”后人又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故称“金毛狗脊”。菖蒲有一别名曰“水剑草”,《本草乘雅半偈》云:“(菖蒲)喜生逆水,根茎络石,… … 叶心有脊如剑,四时长青。”乃据生长环境及叶形联想类比而得名,以上是据形、色命名。



又如“木香”原名“蜜香”,李时珍云:“因其香气如蜜也” 。 “五味子”,《新修本草》云:“皮肉甘缓,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这是据气、味命名。

草药“金牛胆”,形似牛胆,色金黄,味甚苦。此乃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有的药名除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黄芩”,据其根之大小虚实有条芩、宿芩之分。宿芩大根内虚,其腹皆烂而色黑,故有“腐肠”之别称。此外又有“妬(dù)妇”之名,谓“妬妇心黯,芩腹心黑”。反映了古人的联想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妇女的偏见。


★名字如“药”
按特性、功用命名。例如“凤仙花”功能活血通经,其色红,多汁,妇女常捣其汁涂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其子也可入药,名“急性子”,因其结英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迸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



再如“羊踯躅(zhí zhú)”,是有毒的麻醉止痛药,陶弘景释其名曰:“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本草经集注》)

又如“景天”,古人观察到其“性喜高显”,故常植置于檐屋上,以顺其性,其名亦由此而来(“景”有“仰”义)。景天有清火解毒止血之功,主治大热火疮,火热动血之症。故又有“慎火”、“戒火”、“火丹草”之名。

“王不留行”通经下乳之力特强,李时珍释曰:“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但王不留行还有敛、守之性,《本草经》言其有“止心烦、鼻衄”之功,《名医别录》称其有“主金创、止血”之效。可见其具有活血、止血的双向性功能。故明代卢之颐云:

“命名之义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气血及主气血之留行者。气血之留,王不留,则留者行矣;气血之行,王不行,则行者留矣。顾血出不止与难产无乳者,两可用此,其义自见。”

(《本草乘雅半偈》第三帙)又指出药名当“以留、行两字分句读之”,如此,药名涵义当为“王不留”,“王不行”,分别针对经闭、乳少、难产与鼻衄、金创出血,则药之双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同上)。此说有文献依据与临床验证,较确切地诊释了寓于药名中的双向治疗作用,比李时珍之说更胜一筹。



他如“骨碎补”疗骨折,“伸筋草”舒筋络,“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皆以药之功用命名,可顾其名而思得其义。

以上二药物的命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本身特性的体察入微,对药物主治功效的掌握详熟。


★名字来自美丽的传说
采故事传说命名。这反映了古代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

例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时于山中伐荻,遇一大蛇而射之,蛇负伤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棒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正在捣草药,且云其大王为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呼此草为刘寄奴(见《南史·宋武帝本纪》)。

再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相传与上古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太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上二例近于神话故事。



又如“使君子”,《本草纲目》卷十八引宋·马志《开宝本草):“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

又如“蛇衔(含)”,《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刘敬叔《异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此二例则为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学者将采自民间的有关药物的传说、故事进行加工,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从而使药名的来历得到社会公认,医药学家又将其收录于医药著作,成为正宗的药名来源。故事传说的真实与虚妄姑且不论,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有个性的中药名字
冠特别标记命名。此类命名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反映药物的产地及生长环境,往往在药名前加上产地、环境字样。

例如:“高良姜”,陶弘景曰:“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时珍进一步考证:“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 … 则高良当作高凉也。”再如“代赭石”,《名医别录》云:“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曰:“赭,赤石也。代,即雁门也。”他如“巴豆”生巴郡川谷,“党参”出山西上党,“象贝”产浙江象山,及常用药川芎、杭菊、广木香、淮山药等,无不加上产地的印记。这反映了医药界推崇地道药材的实际情况。

又有冠以生长环境字样的。如生于水的“水苏”、“水蛭”、“水浮萍”,产自海的“海藻”、“海马”、“海浮石”。“石韦”、“石斛”、“石菖蒲”,示长于石;“地栗”、“地榆”、“地肤子”,明出于地。

另一种则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入,古人往往在这些外域药物名前冠以“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从这些不同的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



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引入,如“胡豆”、“胡麻( 即今之芝麻) ”、“胡萝卜”、“胡瓜”( 即今之黄瓜)”、“胡荽”、“胡芦巴”;凡冠以“海”字的(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药物,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桐皮”、“海枣”、“海藤”等;凡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 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鳖”、“番泻叶”。有时冠以“舶”字,如“舶硫磺”、“舶乳香”;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如“洋葱”、“洋参”、“洋姜”、“洋芋”等。

更有一些药名前直接标明国度,例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省称。晋·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是古波斯的属国,又作“安息”,著名的芳香开窍药“安息香”,亦从彼国传来。

再如活血要药红花,原名“番红花”( 番同“蕃”,音“播”),《本草纲目》 卷十五“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9 世纪成立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其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称青藏高原的部落为“吐蕃”或“西蕃”。番红花,今称西红花或藏红花。

他如“波斯白石蜜”、“倭硫磺”、“高丽参”、“花旗参”等,皆标有外来的印记。


★需要改个好名字
避讳改易其名,避俗雅化其名。这反映了古代君主独尊的思想及避粗俗求风雅的民族心理与风尚。是古代讳饰文化在药物命名中的具体表现。

中药名因与君王名字同或音同而改易者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历经几个朝代的反复改易。如截疟要药“恒山”因历史上三个朝代的三个皇帝皆名“恒”(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故屡次改名“常山”,致使医药文献中出现了避讳改名→回改→再改名→再回改… …的淆乱现象。再如“薯蓣”,至唐为避唐代宗(李豫)嫌名改为薯药;至宋又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称山药(唐代已有的俗名),后世沿用,遂成通名。他如“罗勒”,因犯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之名讳,改名为“兰香草”;“玄参”、“玄明粉”,为避清圣祖玄烨名讳,改名“元参”、“元明粉”。

中药大多为天然物品,故取材范围甚广,一些日常视作废、秽之物亦常可取之入药。唐代韩愈曾云:“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进学解》)但此类药名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因此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雅化其名。

例如“鸽粪”,因其屎皆向左盘旋,而称作“左盘龙”。“人乳”,因道经称久服可以成仙,故呼为“仙人酒”、“蟠桃酒”。人粪经加工后是救治温病高热神昏的要药,便据其色、依其形,美其名曰“金汁”。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鼯鼠屎”唤“五灵脂”,“鸡蛋膜”谓“凤凰衣”,“人尿”呼“轮回酒”、“还元汤”等,皆属此类。

中药名字修饰、雅化均有一定的依据与道理,非随心所欲而为之,亦含有古代传统文化的涵义。 凡轉載本網站文章,請註明本網站網址 http://www.liangzhenjiu.com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

彭祖介绍: 彭祖, 姓篯名铿。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彭祖经》原文: 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 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采女条“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

《黄帝内经》論艾灸

《黃帝內經》有20幾篇文章,共79處描寫艾灸。 現按照分類敘述如下: 1,出處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意譯】: 北方之地,天寒地凍風寒,當地居民喜好野外居住,以乳為食,因此臟腑寒冷,易生脹滿的病症,治療方法應該以艾灸為宜。因此,艾灸,是從北方傳播過來的。 2,功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黃帝內經•靈樞•官能》 【意譯】: 針刺的作用不能達到病灶位置,以致無法根治疾病的時候,最適合用艾灸的方法。 3,治法 即艾灸的治病方法,因為數量太多,不一一列舉。 (梁針灸寫於2018年1月)

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图

“七轮”之说源于印度瑜伽知识,是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的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家,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的理论之中。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以下是佛家三脉七轮与道家经络穴位对照: 由下而上,它们分别是: 1 根轮 (纯真轮、海底轮、纯真轮、密轮),暗红色,形状像四个花瓣-----------(会阴穴) 2 腹轮 (真知轮、水轮),橘色,形状莲花十瓣-------------下丹田,气海穴(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 3 脐轮 (正道轮),黄色的,形状是十二块花瓣-----(神阙穴),即肚脐 4 心轮 (仁爱轮),绿色的,形状是八个花瓣-------(膻中穴) 5 喉轮 (大同轮),蓝色的,形状是十六个花瓣---------------无 6 额轮 (宽恕轮、眉心轮、月轮、第三只眼、宽恕轮),紫色,---------(印堂穴),天目,眉间 7 顶轮 (梵天轮、自觉轮)---------------(百会穴) 3脉 中脉,在脊椎中央--------道家没有对应的经络,但是脊椎前有任脉,脊椎后又督脉 左脉-------- 右脉--------

倪海厦:女人的月經就是奶水

梁冬:好,那我们今天进入这个正题,因为上一周呢,我们讲了糖尿病和这个心脏病,今天我特别想跟您聊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呢,以前我有跟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人聊过,那人力资源部的人跟我说:现在这个女员工里面啊,这个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好像很多。而且现在那个量其实完全不是以前那个,以前那个女子还束胸,都没有那么严重。     倪海厦:对。     梁冬:那个时候拿个布缠着,是吧,为了不要显得那么性感。而现在呢,这么方便,呃,这么这个放……不要方便嘛,就是那么放松的状况之下,还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按摩机,还有这样那样的知识,然后大家都比以前更加关注这个问题了,那为什么就越来越多咧?那它的机理是什么咧?     倪海厦:好,这个问题非常好哈!这是一直在西医学界或是中医学界是一个迷,西医呢只知道得到乳癌,那查到乳癌,最后为什么得到乳癌不是很清楚。哦,然后又说:诶,女性荷尔蒙不能多吃、随便乱吃,吃太多会得到乳癌。也就是说,西医自己知道,他告诉你女性荷尔蒙会产生乳癌,你吃了人工的女性荷尔蒙会造成乳癌。那实际上中医呢,很多中医界……他们并不了解,并没有真正去研读到《黄帝内经》,你真正把《黄帝内经》读完你会发现到,中医认为:奶水,女人的奶水就是月经。     梁冬:这有出处么?     倪海厦:有,就出在《黄帝内经》里面。     梁冬:它怎么说的?《黄帝内经》怎么说?     倪海厦:在《黄帝内经》里面就直接讲,月经就月事么,好,月事以时下,好。那……     梁冬:那这个东西跟奶水有什么关系咧?     倪海厦:在奶水……每个月月经来之前,女人胸部会涨,那涨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前一个礼拜开始慢慢涨起来,到了月经一开始来了以后,胸部的压力就会减轻,减轻以后慢慢、慢慢呢就奶水往下走,走到子宫里面去,然后……那当月经比如来了三天,有的来五天,来完了以后,那个奶……胸部的压力就没有了,噢,那……     梁冬:那为什么这样不是因为胸部的压力,就是说,那这里面并不能说明那就是奶水变的呀?     倪海厦:对,很好,我们有两个地方可以证明。第一个,这个诸位问一下所有的妈妈,生完小孩以后,您在喂奶的期间,你可能花了十个月,花了一年两年去喂母乳,请问你,你在喂奶的期间你有没有月经。     梁冬:不知道,这个事情我觉得很玄妙啊。     倪海厦:很多人都没有月经,偶尔有一两

聯係我們

中药、针灸、气功、电疗、推拿、火罐、刮痧、养生 药到病除非最好, 不药而癒是至高。 工作地址1:(需要预约) 2415 Pasadena Ave, #E, Los Angeles, CA 90031 工作地址2:(需要预约) 1227 W Valley BL, #207, Alhambra, CA 91803 电话: 梁先生 陆二鹿--酒妻妻--似鹿铃鹿 (如果未接电话,是因为工作忙。请发信息。)

《内经图》4-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

李少波 (甘肃中医学院教授) 李少波(1910年2月—2011年9月28日),年壽102歲,河北省安平县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真气运行学创始人。2009年6月,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聘为中华中医药协会终身理事。代表作品有《真气运行法》、《真气运行论》等。 五步: 1. 呼气注意心窝部, 2. 意息相随丹田趋, 3. 调息凝神守丹田, 4. 通督勿忘复勿助, 5. 元神蓄力育生機 1,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1 2,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2 3,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3 4,李少波亲自讲解真气运行法五步功成(音频)4 4,李少波 真气运行法 五步功成(静功)

《内经图》1詳解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

张锡纯: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泰斗。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各家之学说及西医著作,无不披览,经过十多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于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张氏年近50,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渐渐在中国传开。 《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全文 今时学校中学生多有用静坐之功者,诚以静坐之功原为哲学之起点,不但可以卫生,实能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也。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辩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籍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思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特将哲学静坐之真功夫详细言之,以供诸医界同人。 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益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景禅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南泉禅师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此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也。用元神则功夫纯置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阴符经》云:“机在目。”盖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和,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是以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故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之中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关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熏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柳华阳注心经之文,益知静坐时用元神之妙,迨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外动,此时又宜用采阳生工夫。然阳之生也,多在睡眠之际(缠终禅注:熬夜耗阳气。),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欲呼气长必先将气吸足),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注意下降,与肾气相团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所谓吸升呼降之功,亦即

艾灸中的“壮”是什么意思?

在关于艾灸的介绍与论述中,尤其是古代的艾灸典籍中,“壮”这个词是经常出现的,它是艾灸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在古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用纸卷起来的艾柱的,而是艾绒捏成一个圆锥形,直接贴在皮肤上,因为灸后使人强壮,所以叫做“壮”。 古代,每点燃一个圆锥形的“壮”,实施一次艾灸称为灸了一壮。现在的一条艾柱,约相当于古代一个圆锥形的“壮”的10倍以上。壮本来指壮年人,在艾灸中用壮来计算施灸的数量,通常也是以壮年人为标准的。   在使用艾灸进行健身或治病时,需要灸多少壮,通常要根据具体的施灸对象情况来决定。对于体质弱的和久病、大病的人,使用的艾炷要小于标准的壮年人,同时灸的壮数也要少;对于体质强和初病、小病的人,使用的艾炷可以大些,灸的壮数也可以多一些。在施灸时,少的有1壮、几壮的,多的有数百壮甚至上千壮的。 朋友们在看一些古代艾灸书籍时,经常会看到一些病的治疗中,一个穴位就要灸五百壮,这么多的壮数可以理解为分多次积累达到的数量。 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把古代书籍中的壮数,除以基数10--20(艾柱质量差,直径小,燃烧不充分,则取10;艾柱质量好,直径大,燃烧充分,则取20。),取个大约数,即为今天的艾柱数目。 举例说明: 我现在常用的南阳五年特级纯艾灸条,金色包装,每条长20厘米,直径18毫米,实测每条艾柱可以燃烧的时间为90分钟,换算成的壮数大约是20壮。90分钟/20壮=4.5分钟/壮,即每4.5分钟,相当于灸1壮。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认为连续灸几百壮,正是发挥灸长时间施加刺激的特长,如我曾看到过一个病例,对于脑瘤病人患处连续施灸长达36个小时,壮数达500壮,成功的使瘤体萎缩变小,所以壮的数量需要在实践中来摸索,对于大病、急病,在身体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壮数多一些,对治疗会有促进作用。 【说明:】以上案例中,壮数500壮,所以需500/20=25根艾柱,每根艾柱燃烧1.5小时,25X1.5=37.5小时,减去过度时间,约为36小时。

《黄帝内经》关于疣的描写

注:【】内为注释。 1,《灵枢 - 经脉》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肬,通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